沈义伦(沈义伦和赵普谁更牛)

OKX欧易 104 0

  文/swordman (那一低头的温柔)

  

  成都,人文蔚起,留下许多胜迹。"江众桥多",绚丽多彩。万里桥,位于成都市老南门,又名老南门桥,跨南河,为历史名桥。

  

  (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万里之路,始于此桥。”)

  (一) 古蜀七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因水而生,伴水而兴。作为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摇篮,历史上合称锦江的府河、南河,自古以来与成都的城区浑然一体,彼此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当人们一说到成都,自然就会联想到那绕城的河流。成都人更是情有独钟,称之为"母亲河"。"门泊东吴万里船",成都二江与外界相通,桥梁渡口为重要交通设施。古蜀的桥梁位置,现已难览踪迹,仅秦国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战国晚期就建造过许多桥梁渡口。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 "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 此为文字记载的成都地方建桥之始。七桥仿天上北斗七星的方位设置,合称"七星桥"。南朝梁李膺《益州记》记下沈义伦了用七星来命名的七桥桥名,万里桥(时俗称)名"长星桥",列在"员星、玑星、夷星、尾星、冲星、曲星"六桥之首。现在七星桥中除了万里桥和笮桥外,其余均因年代久远而难以查考。

  

  (弗瑞兹·魏司拍摄于1905年,由其孙女塔玛拉·魏司女士提供。前者曾是100多年前德国驻成都领事)

  汉晋之间,成都地方建桥特多,"故蜀立里,多以桥为名"。至今成都的街道还有几十条是以桥而命名的。如卧龙桥街、落虹桥街、天仙桥街、五桂桥街、玉带桥街等,就是因古时那里有桥的缘故。李冰七桥,到汉代发展为九桥。成都已形成如杨雄《蜀都赋》: "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的城市格局。

  唐宋到明清,成都城内多街渠,渠上普建桥梁,方便街市交通。锦城两江环抱,街渠如缕,锦城内久道路交通多靠桥梁维系。自浣花溪起至九眼桥止,跨锦江(古称检江)有浣花桥、青羊桥、笮桥、万里桥(宏济桥)等6 座;自成都北门至东门段,跨府河有万福桥、清远桥(北门大桥)、濯锦桥(东门大桥)等3座。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现代交通发展和防洪的需要,对清朝时期所建的桥墩进行了完全拆除。原桥并移植到青羊横街望仙桥处仿建,保留了五洞石拱桥的形式。)

  

  (二) 始建于秦

  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 年),秦楚握手言和,结束了两国长期对峙局面,李冰接任蜀守。对外,沈义伦他一改前任张若奉行的"楚亡则天下并"的积极备战方针。开展大规模的和平建设工程,给楚国一种信任感;对内,顺应蜀国地方民俗,尽量为民造福,取得了蜀民的信赖。古代的江河航线,可以说是社会经济的生命线。李冰上任后,很注重水利建设。特别是沈义伦他兴建岷江引水工程都江堰,开成都二江,使成都平原真正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可谓"功在当代,惠泽后人",他也因而名垂青史。

  

  (万里桥已不在了。孙鲁晋/摄)

  

  (如今在万里桥原址新修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桥面加宽了一倍多。南桥头北侧新建起一座船形大楼,象即将起航的远航巨轮,成为万里桥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它被称为老南门大桥。)

  成都二江给成都带来了繁荣,有利于农业和航行。李冰又在二江上应天上七星建造七桥,以便利交通。万里桥便是他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间修建的七桥之一。桥长10余丈(约34米),高3丈(约10米),宽1 丈5尺(⒌米)。共七孔,为石桥板,势如引虹,当时名"长里桥"。《华阳县志》记,因桥下有一笃泉,故又名"笃泉桥"。据《方舆纪要》等书载,万里桥故址即今老南门大桥。

  万里桥始建于秦汉时期,1988年5月12日,《成都晚报》 第一版报道了是年4 月维修老南门(万里桥)时的重大考古发现:在西侧桥基下先后发现数百根圆木桩和数十件条石和石板,还发现一些铸铁熔块和秦汉时期的砌砖等文物。经专家考证,该桥起拱线下的墩基确为始建时期基础,拱桥下的基石是可见成排的木桩孔洞。根据这些文物,说明万里桥始于秦汉时期,为石墩基、钻孔立柱支撑的木石混合结构平桥。

  

  (民国时期的成都水路)

  (三)万里得名

  "万里桥"一名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其卷三《蜀志》中记载说,"州治太城,郡治少城。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中[曰]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西(出)[北]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书中对李冰所建七桥的名字作了清楚的记载,万里桥名列其中。

  万里桥得名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成都为蜀汉的都城。成都二江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畅通顺直,成为沟通外界的重要交通线。万里桥成为当时益州城内外人乘舟东航的启程处。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载:"万里桥架大江水,在(成都) 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饯行)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之为名。宋祖光祖在《万里桥记》中亦记述说:"相传本国时,东吴使者张温访蜀后,取水路回国,诸葛亮送他到此桥上,对张温说,这桥下之水可通万里之外的扬州。从此,该桥得名"万里桥",代代相传。

  

  (老成都就如江南水乡)

  (四) 唐宋名胜

  唐宋时代,成都的水路贸易相当活沃,府南河上的万千船舶载来外地的货物,运走;旬中土产。李白诗中"濯锦清江万里游,云帆龙舸下扬州",就描述了这一情况。另之,万里桥联系城南内外交通,成都南市十分繁荣,成为商贾会集、水陆辐辏之地。

  成都历代有送友远行,在锦江万里桥和府南河汇流处的合江亭饯别的最佳场所。张籍《成都曲》更有对万里桥一带美丽风光和繁荣市容的描绘: "锦江近西烟水绿, 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沈义伦(沈义伦和赵普谁更牛)

  

  (盐市口旁关于青石桥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张仪传说依龟迹建成都城,所以成都别名龟化城,当然这只是传说,真实是当时成都城从空中鸟瞰,如大龟。今天成都的街道也非常像壳。)

  成都城内到处有水,水树云天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骚人墨客咏成都、赞成都。唐宋时代,"势如饮虹"的万里桥,志为成都一大名胜,许多文人墨客曾对其作诗呤咏。特别是北宋乾德至开宝元年(公元963——968年)间,一位叫沈义伦的人和后来的转运使赵开,主持修筑排灌分水工程——石鱼鲡水5道,对万里桥进行了重大改造,建为石墩五孔木梁平桥,并在桥上用木料修建桥廊,廊上盖瓦,成为廊桥,极为壮观。

沈义伦(沈义伦和赵普谁更牛)

  杜甫有"万里桥西一草堂"、"东行万里堪乘兴"等诗句。岑参作《万里桥》诗曰:"成都与维扬(扬州别称),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蜀人苏东坡,屡游万里桥,印象告别深刻,格外亲切,故诗云:"沈义伦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陆游曾入四川宣抚使幕府,投身军旅,诗作也留下了"雕鞍送客双流驿,银蚀看花万里桥"的诗句。

  

  (唐代为解决成都的饮水问题,挖了一条河穿城而过,这条河叫金水河,金水河上面有8座桥,其中一座桥为了纪念张仪,就命名龟化桥。由于龟化桥是用青石建成,所以老百姓就俗称青石桥。)

  (五)元明风光

  元明时代,万里桥仍为成都交通要道和名胜之地。在两个时代两个不同国家旅行家、诗人文言字句里,依显其风光。元代,成都两河已基本定型,与现代格局差别不大,但规模却比现在要大得多。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四川后,在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描写:锦江河面宽的地方有800米,窄的地方有200米,水很深,河很大。在市区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在其中的一长河上。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结构,上面彩绘图画,顶上铺着瓦片。整个桥面上整齐地排列着房间和铺子,经营各种生意。其中有一幢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史的住房,凡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交纳一种通行税,元朝廷每天要从这座桥上收取相当于拜占廷金币100 元左右的税款。

  从上述马可·波罗的描写来看,应当是元代初期成都锦江和万里桥是成都最大的桥,是一种廊桥结构,锦江河面在当时也以此处最宽。因万里桥的北岸有南市,桥的西面有西市,锦市,桥又是通向城内的必经之道,来往的客商和老百姓很多,元朝政府要在桥上收过桥费,允许商人在桥上开店铺,正是看中了它重要的商业价值。

  明代,万里桥一带风光依旧。万里桥仍是文人游客吟咏涉足之地。万历年间,一位与徐霞客齐名的旅行家王士性曾经到过成都。他在《入蜀记》中详细记述了万里桥一带的景色。那天他从万里桥西行, "江流绕雉堞如靛。即村舍扃扉、田塍沟渎、无非流水","水上林木翳映,所在皆佳境"。 曾任四川按察使,著有《蜀中广记》的曹学()在其午赞咏双流的诗中也可以万里桥作参照,曰:"万里桥方渡,双流径已存。薄寒成翠色,疏雨点黄昏,竹柏密他树, 小云平过村。鸟栖欲尽,才到县西门。"

  

  (曾经的成都水和桥。蒋蓝供图)

  (六)重现异彩

  明末清初,四川长年战乱。成都倍受战争之苦,号称"扬一益二"的名都成为一片废墟。万里桥亦遭不幸,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64年),镶蓝旗人张德地来成都任四川巡抚时,仍是"举城尽为瓦砾,藩司公署已鞠为茂草矣",巡抚及衙门只好移驻保宁。

  百废待举。清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期恢复和发展生产。疏浚府南河,修复残破桥梁,兴修贡院,复修城墙,破败的成都开始重建。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巡抚张德地、布政司郎廷相、按察司李羽中率府县官吏捐俸重修,仍建为桥上有桥屋的木梁平桥,题其额为"武候饯费()处",知府冀应熊书"万里桥",刻石于桥旁。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四川总督李杰补修,并改建为石拱桥。桥高3丈,宽为1。5丈,长10多丈,旁施栏(),中稍弯起。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拓宽通藏大道,同时改建万里桥:加长引道,建为七孔石拱桥,桥长20丈,桥宽3丈大余,建石板护照。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竣工,焕然一新,蔚为壮观,俗称南门大桥。桥上有集市,中通车马行人,恢复了往昔盛状。民国28年(公元1939年)下游建成新南门大桥,万里桥改稀称为老南门大桥。

  

  (如今的老南门大桥)

  (七)今非昔比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成都人民多次维修和改造,万里桥历经风雨,如今面貌一新,与桥东锦江北岸滨江公园,交相辉映,继续为现代交通运输服务。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市对万里桥进行维修和改造:加固桥基,加长引道,铺筑沥清路面,使古老的万里桥成为一座昼夜通行汽车上万辆次的现代化公路桥。桥上行车道宽为5米,两侧人行道貌岸然各宽1.5米。但随着综合交通量的日益增大,桥上经常拥塞不畅。

  1988年成都市政交通部门利用该桥的桥墩,紧靠下游一侧加设4米宽的钢桁架木面人行附桥,分流行人和人力车。

  

  (天府立交)

  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深刻一认识到府南两河对成都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意义。1992年,成都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府南河整治。这项宏伟工程,涉及防洪、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五大整治内容,被定为成都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其防洪工程中就有新建和改建老南门大桥、新南门大桥、北门大桥等7座桥梁。

  1995年,老南门大桥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宽广平坦漂亮的现代化跨度单孔水泥大桥,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纽带。同时,为了保存万里大桥这一成都极具艺术、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的名胜风貌,政府对原古桥作了异地搬迁。平移到了锦江上游的浣花风景区。

  

  (成都新地标)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洪与、姚小红

  编辑:邹舟、于伟

标签: #沈义伦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