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离不开有慧眼沈昌的出版人。2015年,国内出版业是怎样的状况?我们或许应该听听在一线出版业的出版人怎么说。
2015年8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沈昌了俞晓群的新书——《一个人的出版史》第一卷。《一个人的出版史》(第一卷)近30万字,是俞晓群从1982-2002年间的出版实录日记。
俞晓群,著名出版人,曾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现任海豚出版社社长。主持出版有书趣文丛、国学丛书、万象书坊、海豚书馆等,其中新世纪万有文库,10年中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影响颇巨。《一个人的出版史》在出版界颇受瞩目,因为这套书不仅是俞晓群个人记忆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新的角度,使阅读者能从更微观的层面进入一个更加生动的中国出版史。
《当代书评》沈昌:您所参与或观察到的30年图书业界的风云变幻、人人事事,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近几年的媒介革命,“拐点”真正到来了吗?
俞晓群:所谓变化,是载体在变,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化、更难以把握了。这种变化一定会带来一些传统媒体的变化,或者继续坚守、继续生存,或者融入新媒体,或者改造表现形式,或者死亡。那什么没变呢?我认为“内容为王”的基本点没变。即使有千变万化的形式创新,依然离不开内容创新的基本点。有了这样的认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就不会产生过度的慌张,就不会走极端化。好像新媒体就是好的,传统媒体就没有希望了。其实两者的生存空间都存在着,关键是我们要找到沈昌他们各自的优势,找到他们各自的存活点。今日世界的各行各业,处处都是拐点,处处都是危机,而且处处都有机会,传统与新生并不是绝对的矛盾体,双方都包含着生与死的因素,只要我们恰当把握,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书评》:将自己阅读的对象,转化为自己的素养、甚至是自己创作的线索、养分,而不是做一个书呆子,这并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您能传点经验吗?
俞晓群:前一段时间,我给一位80后作者的书写序,其中谈到,身为一个出版人、文化人和学者,我的学习经验是什么呢?我总结出:跟张元济学做人,跟王云五学做书,跟胡适学做学问,跟陈原学写文章,跟沈昌文学做事,跟范用学做书人,跟钟叔河学做杂家。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做起事来 就不会成为书呆子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的学习对象就会不同。
《当代书评》:都说现在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信息很零碎。年轻人离不开社交网络,但完全荒废有价值的阅读,容易造成思考能力的退化。您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建议?
俞晓群: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其实,碎片化阅读也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打碎了传统阅读的模式,使预设的阅读框架失去了作用,使导师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使阅读者精神分散、盲目性剧增等。但好处也是有的,现在的年轻人知之甚多,成熟很早,独立性强,个性意识凸显等,都是与我们当下的阅读环境有关的。面对这样的环境,与其悲观地担忧,不如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比如我的方法,就是拥抱碎片化阅读,让它为我所用,而不是抵制它、诋毁它、恐惧它。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绘图/姜宣凭
标签: #沈昌
评论列表